新聞 : 全球央行購債剎不住,月砸 2,000 億美元更甚金融風暴

全球央行一個月花 2,000 億美元買公債,達到空前的幅度,
甚至比 2009 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多。
但是量化寬鬆政策看起來並沒有奏效,
經濟學家批評指出,把利率降至零甚至以下,卻沒有拿出任何應該要拿出來的政策,
使得這種在危機時刻提振經濟的措施淪為政客的工具。

經濟學家認為,現在全球處在一個「量化無限大但是成長極平庸」的世界,
低成長、低利率,但是央行政策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批評者認為是央行的政策使貧富不均問題更加嚴重,
同時政府也沒有善盡職責,而讓所有經濟藥方都由央行來開。

全球央行當中又以日本與歐洲央行購債幅度最大,
一個月分別達 960 億美元與 880 億美元,英國央行在脫歐公投後也表示要重啟寬鬆政策,
未來 6 個月將注入 600 億英鎊到政府公債市場,同時買 100 億英鎊的企業債。

QUARTZ 報導認為,央行官員總是表示刺激政策是要給政府更多時間執行改革,
但 JPMorgan 分析師提醒,我們不能期待民選官員能提供什麼財政刺激。
事實上,財政政策反而會拖累經濟成長,
過去 5 年,政府緊縮支出的做法就抑制了 GDP 表現,與央行印鈔票的貨幣刺激政策背道而馳。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認為,歐元區的資產價格大漲是人為的,歐洲央行的購債計畫粉飾了根本問題。
而且量化寬鬆政策壓低政府公債殖利率,讓國家可以以較少的錢借貸,
使得國家經濟結構重組與改革的急迫性似乎不再。

在量化寬鬆多年之後,央行已經持有非常多自己國家的債務,問題在自己身上。
本周英國央行要進行最新一輪的購債行動,卻碰到債券持有人賣出的量少於購買量的情況,引發市場質疑,
若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都無法說服市場放棄他們的持有,央行購債政策效益還能持續多久。

由 財經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