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負利率副作用:儲蓄不降反升、重挫消費者信心,堪稱潑油救火

歐洲央行(ECB)於 2 年前推出負利率,而日銀也在今年 1 月底無預警跟進,
央行官員的說詞是,這項政策有助於刺激民間消費、鼓勵企業投資,
同時還能促使貨幣走軟,提振出口和疲弱的通膨率。

儘管央行委員的盤算如此美好,簡直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現實卻不是這麼回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儲蓄率創下有紀錄以來新高。

日銀今(2016)年 1 月底意外將利率下調至負值,期望能拉抬國內消費,
但 2 月底就傳出消息,日本出現民眾搶購保險箱的現象,寧願把錢藏在家中,也不願亂花錢。
日本銷售一空的高價保險箱,凸顯了央行委員和民眾對政策解讀的落差,而德國也發生類似的情況,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小販 Heike Hofmann 直言,2014 年 6 月首次聽說歐央行祭出負利率政策時,
她認為歐央行「簡直是瘋了」,為了存到足夠的退休金,
Heike Hofmann 當下立刻決定要縮減支出,好擠出更多錢買入黃金。


央行推負利率刺激支出,儲蓄水準不降反升

ECB 的負利率政策經過兩年期間,除了外媒觀察到的狀況之外,
OECD 的初步調查也證實,許多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儲蓄水平不降反增。
例如以勤奮節儉出名的德國,2015 年儲蓄在家戶可支配收入所佔的比重攀升至 9.7%,為 2010 年以來的高點,
OECD 還預估 2016 年德國的這項比率將進一步增加至 10.4%。

統計數據還顯示,家庭支出佔 GDP 的比重,由 2013 年的 55.4%,小幅下滑至 54%。
至於日本,從日央行公布的數字來看,2016 年第一季的家庭持有的現金及儲蓄,
和去年同一時期相較增加 1.3%,OECD 更預期日本的家戶儲蓄水平會持續飆漲。

德國、日本社會的儲蓄水平不降反升,而在其他推行負利率政策的國家,
像是丹麥、瑞士和瑞典,存款規模也逼近 1995 年 OECD 有紀錄以來的高點。


負利率重擊消費者信心,無異於潑油救火

負利率政策的效果與預想截然不同,一度讓經濟學者相當不解,試圖釐清原因,
究竟是由於油價走跌、通膨偏低,使人們有更多錢可以存?
或是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多為高齡化社會,年紀大的人在金錢方面比較保守,傾向儲蓄、而不是消費;

當初在推行負利率時,應該考慮人口結構及國民的特性?
又或者是像日銀副總裁中曾宏所抨擊的,央行根本沒好好跟大眾解釋清楚政策的用意?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 Andrew Sheets 則是指出,
實情根本沒那麼複雜,人們在對大環境感到樂觀時更願意借錢投資,消費的意願也比較高,
但央行史無前例地將利率調降到負值,很容易被解讀為當前經濟情勢很差,嚴重打擊人民的信心,
民眾基於未雨綢繆的心理,自然會縮手投資、縮減花費、買進安全性資產。

日銀總裁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日前呼籲,
負利率的效果「會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明朗」,似乎要外界多一些耐心,
不過目前看來,負利率不僅沒有達成央行官員預設的目標,還嚴重侵蝕銀行業獲利,
特別是財務體質不佳的歐洲金融機構,是否會成為下一波危機的導火線,也值得後續觀察。

由 TechNews科技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