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告別僵屍國企,後頭還有更危險的「海綿企業」

中國官方日前傳出加大去化產能的力道,擬將 4 家鋼鐵國企合併為業界兩大巨頭,
分析師原先叫好,認為這項政策有助於告別鋼鐵狂潮,

但日經新聞指出,即使解決了營運狀況不佳、逐漸淪為行屍走肉的國企之後,
還有「海綿企業」成為產業一大威脅,想清除過剩產能恐怕沒那麼容易。

鋼鐵業界的人士向日經新聞透露,近來流行「海綿企業」一詞,來形容採取彈性生產模式的廠商。
比起先前盛行的「僵屍企業」,指那些像行屍走肉一樣,只能靠著地方政府及銀行支持,
耗費社會能量苟延殘喘的公司,質地柔軟、用手稍微一捏就會縮小的海綿,聽來實在沒什麼威脅性,
不過以產業的情況而言,卻不是這麼回事。

日經新聞指出,被稱為海綿鋼企的業者,多半使用「迷你」高爐,年產量約為 100 萬噸,
停工之後最快能在一週之內恢復生產,相較之下,規模較大、年產量約為 500 萬噸的大型高爐,
例如唐山的指標廠商淞汀鋼鐵,開爐就得花費幾個月的時間。

開爐所需時間較短,讓海綿鋼企更能因應價格波動,快速恢復生產或停工。
2015 下半年由於鋼品售價遠低於成本,繼續生產不符合經濟效益,許多鋼鐵廠紛紛選擇暫停生產,
這也反映在 2016 年初的粗鋼產量數據,2016 年 2 月粗鋼的累積增長值為 -5.7%,
比去年 12 月的統計值 -2.3% 大幅萎縮。

到了 2、3 月,鋼鐵價格出現反彈,海綿鋼企迅速投入生產,也是中國粗鋼產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今年 3 月中國粗鋼產量創下新高,約為 7,065.3 萬噸,和 2015 年同期相比成長 2.9%,
而過去長達近一年的期間,粗鋼產量與去年同期相較都呈現負增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喊出供給面側改革之後,去化產能似乎仍成效不彰,
即使大動作整頓了僵屍化的國有企業,對市場反應更靈敏、復工更快速的海綿企業,
還是產業改革成果的一大威脅。

由 財經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