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丁文武 趙偉國任中國高階晶片聯盟正副理事長 半導體併購風再起?
上週,由紫光集團、長江存儲、中芯國際、華為、中興通訊,
以及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中標軟體等中國 27 家晶片產業鏈中的指標企業與學術驗就機構,
所共同發起的成立「中國高階晶片聯盟」,
目前確定由中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經理丁文武擔任理事長,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等任副理事長。
預計,未來將著重在打造架構、晶片、軟體、整機、系統、資訊服務的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
推進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以及晶片、存儲等半導體細分產業的發展上。
而在此新聞事件中,最引人關注者,莫過於由於擔任理事長的丁文武,
以及副理事長趙偉國兩個人的身分背景上。以擔任理事長的丁文武來說,
目前是「大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簡稱國家大基金)的總經理,
其手中握有國家大基金人民幣 1,387 億元(約 200 億美元)的資金,
主要針對半導體產業中的晶圓製造、IC設計、封裝測試、以及材料及設備進行投資。
由於之前,丁文武也曾經表示,兩岸的半導體產業,並不是競爭,
而是希望「兩岸同芯(晶片)、攜手共進」。
因此,對於國家產業大基金而言,未來也期盼能在台灣找到適當投資標的。
至於,對於副理事長趙偉國大家就更加不陌生。
2013 年 7 月,身為紫光集團董事長的趙偉國宣布,以 17.8 億美元收購晶片設計公司展訊。
隔年 7 月,另以 9.1 億美元收購晶片設計公司銳迪科。
憑藉這兩次的收購,使得紫光集團一躍成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
2015 年 7 月,一度傳出趙偉國率紫光集團收購美國 DRAM 大廠美光 (Micron) 的消息,
最後雖因為美國國會反對而失敗,但卻在同年 9 月,宣布以 38 億美元取得硬碟大廠威騰 (WD) 15% 股權,
成為 WD 最大股東。
更令台灣民眾印象深刻的是,趙偉國曾一度上告中國政府,
要台灣政府拒絕大陸投資半導體產業,就不准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販售。
之後,於 2015 年底,更一口氣計畫入主台灣矽品、力成、南茂 3 家封裝測試廠,
並計畫與 IC 設計龍頭聯發科商談合作事宜。
這一連串的海內外併購的大動作,讓大家對趙偉國狼性的併購策略印象深刻。
因此,丁文武與趙偉國兩位手握眾多併購籌碼的人物,
日前正式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正式站上檯面,市場預料更加快半導體產業的併購動作。
事實上,從 2014 年 6 月 24 日中國政府宣布發展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 至今,
中國半導體產業已有重大成果。
其中,2015 年中國半導體產值已經超過人民幣 4,000 億元。
而且,全球 12 吋晶圓廠產能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
中國現有的 12 吋晶圓廠產能總計共每月 42 萬片,
其中包括中芯國際 (北京) 、中芯國際 (上海) 、SK Hynix 、 Intel (大連) 、
武漢新芯、Samsung 、華力微電子等。
而 2016 到 2018 年中國新增的 12 吋晶圓廠總產能,將高達每月 63.50 萬片,
占全球 12 吋晶圓廠的產能比重,也將由 2016 年的 10% ,攀升至 2018 年的 22% 。
這些數字都代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勢力的崛起,各國紛紛向中國祭出合作、插旗的策略,期望搶攻未來的商機。
不過,雖然中國半導體市場已經躍居全球第一大市場,
但整體而言,半導體相關產品的自給率仍然偏低,僅為 27% 左右。
相較於日本的 63% ,未來中國替代的發展計畫仍具有很大的空間。
因此,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勢必藉由合作、投資、或併購的方式,以加速本身自給率的提升。
因此,本次中國政府藉由整合 27 家晶片產業鏈中指標企業與學術驗就機構的機會,
一舉將丁文武與趙偉國兩位搬上檯面,除了將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落實之外,
相關策略是否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產生影響與改變,更將會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由 TechNews科技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