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全球晶圓產能 台連霸陸第5
全球晶圓產能排名出爐!根據調研機構IC Insights報告顯示,台灣每月晶圓產能以412.6萬片再度蟬聯全球冠軍寶座,南韓則以0.5個百分點的差距落後台灣,排名第2,緊追南韓之後是日本,排名第3,美國排第4,中國則排名第5。台積電、三星(Samsung)與SK海力士(Hynix)是全球產能前3大廠。
研調機構IC Insights指出,台灣晶圓廠產能規模於2015年登上全球第1,2018年台灣晶圓廠產能占全球比重達21.8%,較2017年的21.3%再攀升0.5個百分點,並持續居全球第1,略高於南韓的21.3%,南韓的月產能為403.3萬片。
陸砸重金 自製率提升
根據IC Insights統計,日本晶圓廠月產能316.8萬片,占全球比重16.8%,位居第3,美國晶圓廠月產能242萬片,全球比重12.8%,居第4。中國晶圓廠月產能236.1萬片,全球比重12.5%,居第5,比重較2017年的10.8%攀升1.7 個百分點,是增加最多的地區。
目前全球個別廠能最大的前3家分別是台積電、三星與海力士,其中台積電在2018年占全台灣比重達67%,三星與海力士則占南韓總產能的94%。
近年來中國積極在半導體產業發力,砸重金,買技術,希望快速拉近與先進國家的競爭差距,尤其是在國產自製率的提升,到2025年自製率目標達到70%。惟根據IC Insights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恐怕困難度很高。
拓展版圖 陸收購受阻
依照《IC Insights》推測,即使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公司繼續投建新廠房,海外廠商也將繼續成為中國半導體製造的主要力量,則中國半導體產能在2023年成長至470億美元,這還是僅占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產能預測5714億美元的 8.2%而已。而且,《IC Insights》進一步指出,2023年中國至少50%的半導體生產來自在中國擁有晶圓廠的境外企業,如SK海力士、三星、英特爾、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和鴻海等。
IC Insights表示,雖然中國未來5年投資計畫規模龐大,使得中國政府可能會通過減少對半導體進口依賴的策略來取得一定成效。只是,因為中資收購外國科技企業的事情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嚴格管制,再加上中國本身相關的半導體企業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法律挑戰的問題下,這都將使得中國距離2020年實現半導體自製率40%,2025年實現70%的目標還很遙遠。
由 中時電子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