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美貿易戰升溫,外資公司布局遷移業務
中國傳出取消副總理劉鶴下星期與美方談判的計畫,
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溫,讓許多在中國的外資公司已開始計劃將部分業務撤出中國,
避免成為這場糾紛的犧牲品。
路透引述數名分別來自南韓公司 SK 海力士(SK Hynix)及日本公司三菱電機、
東芝機械和小松製作所(Komatsu)的代表表示,已經開始著手把公司部分製造業務遷離中國。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則報導,
三菱電機證實,中美 7 月互相加徵關稅時,公司已經開始把部分出口到美國的產品,
從中國大連的工廠轉到日本名古屋生產。
三菱電機的發言人補充說,旗下工廠的生產能力沒有因為搬遷計畫受影響。
報導說,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成本不斷上漲,
受這場中美貿易糾紛再加上「中國製造 2025」計畫影響,
將加速外資企業將部分業務撤離中國的趨勢。
海力士 7 月 27 日發表聲明稱,
將投資約 3.5 兆韓圜(約新台幣 1 千億元)在利川興建一座半導體生產工廠,
預計 2020 年 10 月完成。
SK 海力士指,投資興建這家工廠是為了應付市場「對晶片日漸增加的需求」。
另外,報導引述東芝的消息人士指,
中美貿易戰連帶的關稅對公司「影響十分嚴重」,
因此公司預計會在 10 月把部分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轉移到日本或泰國的工廠製造。
中國工人平均工資近年不斷上漲,
外資公司把業務搬到越南、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已經不是新鮮事。
總部在倫敦的全球零售市場分析研究公司 Euromonitor 去年一份報告顯示,
中國工人的每小時平均工資約 3.6 美元,比 2011 年上升約 64%,是印度的 5 倍。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世界貿易組織及區域經濟整合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
中美貿易戰會加速外資工廠做出把業務搬離中國的決定。
貿易戰中直接受害的都是中國製造的產品,
如果一家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以出口到美國為主,
這個額外關稅會讓公司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主任劉芍佳認為,
一些公司可能會趁這場貿易戰「乘火打劫」,喊著要離開中國,
從中國政府擠出一些優惠待遇。
他形容,這「不失一種商業討價還價策略」。
由 TechNews科技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