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因應美中關稅衝擊 亞洲製造業和各國政府怎麼調整布局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第二波關稅,今天正式生效。
從記憶晶片到工具機,越來越多亞洲製造業者正準備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其他亞洲工廠。

路透指出,美國7月對中國首批關稅生效,
包括韓國的SK海力士和日本的三菱電機、
東芝機械以及小松製作所在內多家公司便規劃轉移生產事宜,目前已開始轉移。
其他像是台灣的仁寶和南韓LG電子也制定應變計畫,以防貿易戰蔓延。

業者對美國的關稅措施能迅速應變不足為奇,
因為許多大型製造企業在很多個國家設有生產據點,
至少可以在不用建新廠的情況完成少量生產的轉移。
有些政府,特別是台灣和泰國,也積極鼓勵企業將生產從中國大陸轉往當地。

美國7月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開徵25%的關稅。
第二輪關稅行動將對中國另外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10%關稅於今天生效,
並且年底稅率將升至25%。

此外,川普還威脅第三輪行動將對2,67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
這將使所有中國輸美產品都要加徵關稅。


■ 路透查訪已轉移的有:

--生產電腦記憶晶片的SK海力士,正在將某些晶片模組的生產從中國移回南韓。
美國競爭對手美光也在將部分記憶體業務從中國向亞洲其他地區轉移。
同美光一樣,SK海力士在中國保持部分封裝測試業務,而晶片大多在其他地區生產。

路透引述知道人士報導,
「有一些DRAM模組產品是在中國生產並出口至美國的,
SK海力士計劃將這些DRAM模組產品的生產轉移至韓國,以避免關稅衝擊」。

消息人士強調,SK海力士大部分生產將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中國在電腦和智慧手機製造規模龐大,已是DRAM最大市場。


■ 規劃或考慮轉移的有:

--東芝機械表示,計劃在10月將銷往美國的注塑成型機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或泰國。

這類機器可用來製造汽車保險桿等塑料組件。
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已決定將在中國的部份生產轉移,因為關稅的影響很大」。

--三菱電機正在將位於中國大連的輸美金屬加工工具機製造基地的生產,
轉移到日本名古屋的工廠。

--仁寶主管透露,貿易戰的影響目前為止有限,但公司正在研究相關備選方案。

這位主管說:「我們也可以將越南、墨西哥和巴西的生產設備作為替代,
但由於我們的生產部門主要在中國,所以執行起來並不容易;目前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代。」


■ 亞洲有些政府希望藉美中貿易衝突,讓經濟和策略上得著加力。

--在台灣,政府積極鼓勵企業將生產移出中國大陸,

上月承諾加速現有的「新南向政策」,鼓勵企業將供應鏈移至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

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劉威廉對路透表示,
對於台灣來說,貿易戰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他指出,台灣把中國大陸當作出口市場,
但與此同時當企業把運營轉移回台灣時,可望增加台灣的就業機會。

--泰國東部經濟走廊(EEC)辦公室秘書長Kanit Sangsubhan表示,
泰國也希望「在貿易戰中因技術和投資離開中國而」受益,
泰國目前正在協調一個規模450億美元的專案,以吸引投資流向泰國。
EEC上月帶領約800名中資企業代表參觀了東部工業核心區,
另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今年已在中國舉辦七場說明會以吸引投資人。

由 經濟日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