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崛起,南韓造船業失落
10 年前,南韓是世界三大造船大國中最大的,
另外兩大國是中國與日本,三國占全球船舶產量的 90%,
今天南韓的訂單量只有中國的一半。
現在南韓面臨的困境就像南韓當年讓很多歐洲造船企業陷入破產,中國已經步步進逼。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造船廠是南韓繼半導體和汽車之後最大的出口產業,
因此南韓對中國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愈來愈感到不安,加上中國抵制南韓產品長達一年之久,
加深中國對南韓經濟模式構成嚴重威脅的意識。
報導指出,原本南韓造船業者以為自己品質比中國好,價格又比日本低廉,
因此可以取得優越的中間位置,突然之間,中國技術進步超乎預期,
加上日圓疲軟,日本業者得到好處,韓圜升值增加價格負擔。
南韓最大造船廠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2016 年訂單從 60~80 艘船和鑽井平台下降到 20 艘左右,
儘管去年有所回升,但內部認為至少還要低迷一年。
現代重工表示,集裝箱船曾經是主要訂單來源,但今年幾乎沒有任何訂單。
8 月南韓現代汽車輸掉法國標案,被中國競爭對手搶走,
幫法國建造 9 艘可裝載超過 20 個 20 呎集裝箱的超大集裝箱船。
上千名造船廠員工若沒有被裁員,就是被轉到非正職工作,
有些被裁員的員工已經轉行開餐館,有些人回到家鄉去。
南韓總統文在寅宣稱南韓不能放棄成為全球造船業的領導者,
今年初制定一個計畫來支持造船業,包括訂購破冰船、巡邏船和海上風力發電場。
每個人都寄望利用數位技術實現造船現代化,但中國也加緊腳步。
去年德國智庫率先發聲,指南韓是最容易受到中國競爭影響的國家。
僅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
南韓去年經濟成長 3%,貨物出口成長 13%,失業率為 3.7%,
但個別產業內的情緒非常緊張。
譬如汽車製造業很快就能感受到中國競爭的力量,
原因除了中國汽車品質提高之外,南韓品牌也沒有日本和歐洲品牌的吸引力。
而且,南韓有可能被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成熟後拋棄,在無人駕駛車出現後更是如此。
南韓經濟另一支柱化學品也有風險,目前半導體是最有彈性的產業。
南韓官員也已經意識到與中國關係的局限性,
並且知道南韓企業很難與國家資助和指導的中國企業競爭,
因此許多南韓企業正在大規模地將投資重心轉向美國。
由 財經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