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印度科技業凜冬將至,2017 年大裁 5.6 萬人
對印度科技業的人們來說,2017 年宛如一場惡夢。
直到幾年前,科技業都還是印度最大的就業市場之一,
但產值高達 1,600 億美元的印度科技產業今年裁員了超過 5.6 萬人。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次的大裁員潮和 2008 年的金融海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專家指出同時招募職缺也大幅下滑,初階職位的職缺大砍了一半以上。
自動化的寒風急凍就業市場
印度獵人頭公司 TeamLease Services 的科技招募總經理 Alka Dhingra 表示,
2017 年印度科技公司開除了 2% 到 6% 的員工,
相較於往年約莫 1% 的開除比率成倍數激增。
就連印度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這次也難以倖免,
Tata 諮詢服務(TCS)和 Infosys 的員工人數都是有史以來首度減少。
Infosys 在 1 月裁員了 9 千人,TCS 的員工數量則是在 2017 年第二季下滑之後,
接著小幅的回升 0.8%。
TeamLease Services 的招募流程委外業務負責人 N Shivakumar 指出,
以自動化取代人力處理例行公事已經成為潮流,能降低成本並最大化人力資源的使用。
外包公司 Cognizant 在印度有 6 千名員工因為自動化而失去工作,
孟買的 Tech Mahindra 也實施了一項提升自動化並減少人力的降低成本計畫。
過去幾年,印度科技公司已經從勞力密集的領域轉向提供遠端和技術解決方案
,例如視訊會議、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AI),
這導致數百個像是資料輸入和伺服器維護等初階工作被淘汰。
長期來看,自動化可能會增加專業技術的職缺,但低階職位的人還是不會好過。
市場分析機構 HfS Research 最近的報告顯示,
2022 年以前印度科技業將有近三分之一,也就是 70 萬低技術含量的職位會消失。
獵人頭公司 Head Hunters India 的創辦人 Kris Lakshmikanth 則預估,
在未來幾年內,印度科技產業大約有 40% 較不複雜的工作將被高薪的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取代。
但最令人擔憂的是缺乏訓練有素的人才,僅有不到 5% 的印度科技人員具備高階技術能力。
聘僱方面也不少壞消息,培訓公司 TalentSprint 的執行長 Santanu Paul 坦言,
2017 年科技公司從學校直接招募的人數雪崩式的減少 50% 到 70%。
主要是因為公司改變了招募的手法,過去他們會為了未來的人才需求聘用大量的新鮮人,如
今改為真的有需要才聘僱。由於營收成長的壓力,公司不想在沒有研發項目時聘用多餘的人力,
重點轉為聘用專業人才或是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術。
大規模裁員和就業市場的寒冬帶給科技業勞工巨大的壓力,
他們需要對抗財務緊縮以及焦慮、憂鬱、自卑和欠缺動力等心理壓力。
邦加羅爾國家心理健康與神經科學研究院的 BN Gangadhar 醫師對時代雜誌表示,
多數科技業的員工都是移民,他們在居住的城市缺乏社會網絡的支持。
年輕的勞工通常單身而且寂寞,即便結了婚也很少有時間能陪伴家人。
所以不管在家庭或工作方面出現問題時,他們通常都沒有任何對象可以求助。
川普上任雪上加霜
川普(Donald Trump)當上美國總統之後,局勢變得更加嚴峻。
在他的主導下,印度科技公司非常倚賴的 6 年臨時工作簽證 H-1B 出現變數,
讓電腦工程師申請 H-1B 簽證的難度增加。
4 月川普簽署了「買美國貨,用美國人」的行政命令,
承諾要將工作機會帶回美國,讓非美籍工作者的處境更加不利。
11 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保護與增加美國工作機會法案,
這個法案將超過 15% 員工使用 H-1B 簽證的公司定義為高度依賴簽證型的公司,
這些公司將被要求優先考慮美國本地員工。
這項法案帶給印度外包巨頭排山倒海的壓力,
因為有時候這些公司有超過 50% 的人力不是本地員工。
印度的科技外包公司開始採取各種手段因應,
像是聘用美國人、在美國大學裡面進行招募或是乾脆收購美國公司。
孟買法律服務公司 Khaitan 的合夥人 Anshul Prakash 表示,
印度科技外包公司將被迫重新定位,並設法提升在產業鏈上的價值。
這場惡夢還不會太快結束,
分析師認為明年自動化將威脅將近 70% 印度科技公司的職位。
Santanu Paul 則指出將會有更多高價值的職位出現,但還不會太多。
Gartner 的研究總監 DD Mishra表示,
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破壞將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在未來的兩三年內無可避免。
但在 2020 年之後將會有正向的轉變,可以期待在現在的破壞中看見新創造的機會。
由 TechNews科技新報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