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低價搶市 台灣技術領先未必贏

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國內資訊廠商造成威脅,
輿論均憂心大陸廠商會在不久的將來超越我國。
然而,台灣主要資訊廠商卻認為,
以現有兩岸技術差距,紅色供應鏈並不足懼,
對於本身的技術能力相當有信心。

一般而言,產品要具競爭力,除了技術因素外,還須考慮市場因素。
各界對紅色供應鏈的解讀,多限於技術層面,卻忽略市場層次,
故而藥方千篇一律是技術提升。

所謂市場因素,包括行銷、價格、貿易環境以及影響價格的匯率與關稅等因素。
筆者認為,對我國廠商而言,在市場因素上的競爭,
反而是台灣廠商是否能在紅色供應鏈下生存的關鍵。

許多學者專家忽視價格競爭,主張提升技術層級即可因應一切變局。
對台灣廠商而言,不管技術再好,一定會有競爭者,
而決定最後競爭結果的不一定是技術。
國際市場天天發生低技術產品以價格優勢驅逐高技術產品的事情。

一九八○年代中期,日本DRAM廠商只花短短兩三年時間,
就用價格攻勢(低價傾銷)把技術層級較高的美國DRAM產業幾乎消滅,
逼得美國不得不祭出反傾銷稅,並強迫日本簽訂調高匯率的「廣場協議」。
當時許多美國企業也是抱著以本身技術優勢不可能輸給日本的心態,
而對日本的威脅掉以輕心。現在風水輪流轉,日本技術領導品牌夏普,
雖在技術上遙遙領先,但卻因市場劣勢而瀕臨破產,而一向以技術為傲的日本,
也開始以貨幣貶值企圖挽回市場頹勢。

台灣產業發展向來重視技術發展,卻長期忽略改善市場經營與貿易環境。
請諸位回想,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上銀董事長卓永財,
過去均曾大聲疾呼要求台幣貶值,卻從未聽聞他們提出技術協助的要求。
顯見對主要科技廠商而言,對於市場協助的需求大於技術協助。
若以技術能力與市場能力兩者比較,台灣企業在前者的發展遠勝於後者。
以宏達電為例,宏達電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
但今年第一季卻面臨巨大的虧損,一般認為是因為產品市場定位問題。

目前我國與大陸的競爭是技術競爭,更是市場競爭。
例如在LED與太陽能領域,大陸廠商正用低價策略,以低品質產品驅逐高品質產品。
若台灣廠商最後不敵大陸競爭,預料市場因素將會大於技術因素。
這是技術低者追趕超越技術高者的捷徑。
當兩者技術差距越近,低價的紅海策略就越能發揮效果。

除了低價策略,大陸政府鼓勵採購當地零配件所採取的歧視性措施,
也會造成我國高技術產品不敵大陸產品。

所以,對於自認技術領先的台灣廠商,千萬不能志得意滿,
因為在嚴酷的國際競爭中,僅擁有技術優勢還是不夠。
除了持續技術升級外,
台灣廠商仍需擬定完整的市場策略、防止大陸的低價競爭,
並緊盯大陸所採取的補貼措施。政府可以在改善貿易環境下加以協助,
包括簽訂FTA、維持具有競爭力的匯率水準、善用貿易救濟手段,
與提供企業因應低價戰爭的資金協助等。

由 聯合新聞網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