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固態硬碟市場趨勢:2.5 吋、SATA 機種 TLC 顆粒取代 MLC 成主流
固態硬碟普及至今,產品單價一跌再跌,使得 2.5 吋、SATA 機種微利化,廠商無不極盡可能維持獲利。
日漸成熟的 TLC 顆粒,成為廠商眼中最佳解決方案,而且轉眼之間已經充斥市場,
今年新推出的產品甚少採用 MLC。即便你執著認為 TLC 就是不勘,仍然得試著改變心態接受它。
就個人用市場的需求而言,固態硬碟主流產品形式仍為 2.5 吋、SATA 6Gb/s 機種,
反觀性能令人激昂的 PCIe NVMe/AHCI 產品,其實現階段銷售佔比仍然非常低。
因為對普羅大眾來說,2.5 吋、SATA 6Gb/s 機種所提供性能已經足敷使用,
而且產品價格相對來說物美價廉,故現階段僅少數高階玩家會考量購買 PCIe NVMe/AHCI 固態硬碟。
如果要將兩造差距數字化,
那麼每 10 款銷售出去的產品裡,2.5 吋、SATA 6Gb/s 佔比會是超過 9 台,
PCIe NVMe/AHCI 只佔冰山一角而已。
其實從網路論壇討論量也可以看出來,採購挑選議題仍然以 2.5 吋、SATA 6Gb/s 最為普遍,
PCIe NVMe/AHCI 出現機率只佔了極少數,反觀對於 TLC 的糾結討論還更為熱門、常見。
環顧今年新推出的 2.5 吋、SATA 6Gb/s 機種,
一時間還真有點令人難以回想起,究竟有幾款產品仍然採用 MLC 顆粒,
看來看去幾乎清一色是 TLC。
如同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前些年的報告,指出 TLC 將會取代 MLC 成為中低價位產品應用主流,
這點如實成為不可逆的事實,甚至是連 PCIe NVMe 產品有 Intel 當領頭羊導入 TLC 顆粒應用。
2.5 吋、SATA 6Gb/s 機種的轉變就現實結果來說,
國際一線大廠都已經棄守 MLC 顆粒,現行少數銷售中的產品停產之後,
以後普遍能見到的只有台灣控制器搭 TLC 顆粒組合。
即便少數廠商仍然願意推出採用 MLC 的產品,其設定也必然為高階機種,
只恐怕每 GB 儲存成本會令人卻步,這是大家橫豎都得接受的一個現實問題。
TLC 的種種是個有趣議題,過去可以拿它與 MLC 機種之間價差那麼少來說嘴,
我們也不否認這點。畢竟先前 TLC 量產規模不大,報價自然無法和 MLC 相比,
但近來隨著晶圓廠將產能轉投 TLC,MLC 價格已上漲並逐漸拉開差距。
另外別忘了前面才剛提到,固態硬碟廠商已經不再推行 MLC 機種,
這個比較基準點會隨著時間拉長,漸漸地消失不復存在。
至於要談 TLC 有多麼不勘、不耐用,我們認為可以更理性點來看待,
廠商為產品所提供保固服務期,便是對於設計耐用度的信心。
MLC 機種保固以 3 年居多,少數廠商提供較長的 5 年,
然而 TLC 產品保固條件幾乎都相同,並未因故刪減變短。
售後服務可是個成本無底洞,廠商得經過推算、實測驗證、評估後才制定,
若自知不可能那麼耐用,理應當不會挖坑給自己跳。
得留意,設計耐用度別過度糾結在部分點上,
例如只看顆粒的平均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 Cycle),而忽略廠商的使用條件設定。
固態硬碟和硬碟一樣有工作負載限制,通常以 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當標的,
連動參考值為 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工作負載和顆粒寫入損耗息息相關。
TBW 和 DWPD 如同在反應,超過設計規格的不當使用行為,只會加速顆粒寫入損耗而已,
這超出什麼顆粒比較耐用的正規討論範疇。
當然了,並非每家廠商都會標示 TBW 相關資訊,
因此採購前不妨自己多做點功課,針對應用型態來挑選合宜的產品。
像是當系統開機碟,挑 TBW 高一點的機種較為合適,
至於當外接資料碟大可放寬要求,反向多權衡價位因素。
總而言之,廠商並非公益單位,推出產品銷售自然需要獲得一定利潤回報。
然而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玩家所偏好 MLC 設計方案成本,已經逼近壓到難以再壓的臨界點。
這時間點恰好 TLC 成熟度已經提升不少,上場救援成為新寵兒,是時勢所趨的必然結果。
如果你很執著就是要 MLC,建議要嘛趕快去搶末代 MLC 產品,
再不然就是等著轉進中高價位 PCIe NVMe 吧!
由 TechNews科技新報 轉載